首页 > 历史军事 > 葬元 > 第473、474节 红巾起义…大幕开启!(七千字)

第473、474节 红巾起义…大幕开启!(七千字)(1 / 4)

书名:葬元 作者:武猎 字数:7960

晚上,李洛和崔秀宁都躺下了,却还是一如既往的聊个没完。
“逃犯,不能再等一年两年么?等到咱们实力更强,等到乃颜造反?”崔秀宁一边用发梢在李洛胸口画字,一边微蹙蛾眉说道。
她觉得,准备还不足。赢面…不够高。
就说盔甲,仍然没能百分百装备,只有八成披甲率。八成披甲率说实话已经很高了,但她还是认为不够。
李洛将胳膊枕在头下,望着雕梁画栋的天花板,毫不犹豫的说“我知道准备不足。但是我真的等不及了。我讨厌再做元廷的官,讨厌和那些人虚与委蛇逢场作戏。我的耐心已经到极限了,我累了…只想轰轰烈烈干一场。”
“再说,我也没法子继续混下去。继续混,就必须要镇压白莲教起义,镇压这个,镇压那个,刽子手的活儿,我虽然推给了忽都帖木儿,但又能推多久呢?到时名声就真的臭了。多当一天元廷大官儿,就多当一天伥鬼……”
李洛一边说一边抬手往外一指,“几个大营十几万唐军,年复一年的苦训,很多人眼巴巴的等着这一天,希望早点打回去。你现在告诉他们,那个,咱还没准备好,再等两年吧。你说他们会怎么想?”
“好啦好啦,我只是一说而已,看把你委屈的。”崔秀宁想不到她只是说了一嘴,这男人就委委屈屈的说了这么多。“不过我要提醒你,我们一旦攻打江南,能用的机动兵马最多七八万,却要对付几十万元军,你要有思想准备。”
“还有,江南的大地主,几乎都是土皇帝,对元廷很拥护,地主豪绅是不会支持我们的。光对付地主团练武装,就要分摊很多兵力。”
唐军有十八万多万人。其中水师三万多,陆师十五万。可总要留一万陆师镇守海东根据地吧?水师不能上岸作战,那就只有十四万陆师攻略东南。
十四万陆师,要分出两万抢占剑门关和武关,起码还分出四五万镇守江南各州县,控制地方,镇压元廷势力的反扑。那么,就最多只有七八万兵马作为机动作战力量。分到两个战略方向上,平均每个方向只有三四万机动兵马可用!
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
至于到时招募的江南新兵,刚开始肯定指望不上,怎么也要度过一个训练期才能用。也就是说,前几个月内,唐军要和数倍于己的元军作战。
你说崔秀宁能不担心么?
“我知道。”李洛苦笑,“但没办法。我们就这点子人口,就这点地盘资源,就是再准备几年,实力也不会大幅增长了。还不如早点动手。”
“希望赵良钤和黄华坚持的长一些,希望白莲教闹得更大一些。”
崔秀宁点点头,“我会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必要的时候,我会为这几家提供情报支持,让他们不要死的太快。”
李洛笑道“他们未必一定会死。等到咱们一起兵,南方就是四股反元势力,元廷顾此失彼,他们不是没有坐大的可能。对了,辽东那边怎样?乃颜今年会动手么?”
崔秀宁摇头,“乃颜今年肯定不会动,不用指望他。他毕竟是蒙古宗王,只要元廷没有太过触犯他的利益,他是不可能起兵的。忽必烈大叔又不是傻子,南方这么多人起兵,他怎么还会撤乃颜的藩,逼反乃颜?”
李洛有点遗憾,乃颜不反,西边的海都也不会轻举妄动。再说,无论乃颜还是海都,都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汉人势力复国。后世两党势不两立,冰炭不同炉,可一旦倭寇入侵,却仍然能携手抗战。凭什么同是黄金家族的人,就不能化解前嫌对付汉人?
崔秀宁说到这里,忽然想到了什么,笑道“告诉你个事,这几天,有不少官员私下联合,想劝进。嗯,劝你做王爷。”
“什么王爷,那是国王。”李洛对王爷这样的称呼嗤之以鼻。“我可没有黄华那么厚的脸,这点势力,称什么王?不打下金陵或临安,称王就是笑话。”
崔秀宁道“所以文天祥,郑思肖和林必举都没有赞同。但是,他们也不好反对。明天或者后天,应该就有人正式劝进了。”
“不说这个。”李洛摸摸女人再次变得平坦结实的腹部,“第三胎,等打下东南再生。第三胎生完,就不要再生了。”
孩子生多了,对女人的身体肯定是有影响的。崔秀宁虽然身体底子优越,但李洛也不想让她生太多。
“我更不想生太多孩子。不过没办法,百官们都看着,我压力很大。就再生一个儿子,第三胎要是儿子,就不生了。”崔秀宁苦笑着说道。
李洛懂了。她的意思是,要是第三胎是个女儿,那就继续生。直到再生出一个儿子为止。
这样,唐国有三个公子,也就更加保险,臣子们也不会再有话说。
李洛真是有些心疼。曾经这么骄傲的一个女子,如今为了唐国,也屈服于时代,成了传宗接代的工具啊。
李洛搂住崔秀宁,看着她灯光下熠熠生辉的眸子,认真无比的说道“随缘吧,就生三胎,第四胎不生了。是男是女听天由命。咱已经有两个儿子了,他们带着我们的抗体和基因,和其他孩子不同,肯定能顺利长大。”
崔秀宁在李洛怀里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难得乖巧的嗯了一声,将头埋下来。
第二天上朝议事,果然有一帮官员上了劝进条陈,恳请李洛进位唐王。
领头的正是主管礼曹的史怀谦。此人是最早一批移民,本是浙江籍的秀才,当年是史家村的村长。
“…如今,我唐诸色人丁一百三十万,兵马十八万五千。国库岁收百余万两,而且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君上之功业,足以王之…臣等恳请君上顺应天道,进位唐王,安社稷人心,承炎黄之志……”
史怀谦说完,举笏过顶,然后郑重下拜。随他劝进的官员,也一起下拜。
站在百官最前面的文天祥,郑思肖,林必举三人,面面相觑,却眼观鼻鼻观心的缄默不语。
他们三人一直认为,称王太早,弊大于利。
就说眼下,一旦君上称王,必定要封赏文武。那么,唐国的土地未增一寸,国库里的粮食未增一石,为什么要封赏呢?
要称王,也应该在江南称,总要打下几个城池再说吧?
这个道理,史怀谦不可能不懂,但还是这么干了,那就是存心邀宠,有失公心了。
但是,君上的确有了称王的资格,三人肯定不能反对。事关名器,臣子们只能劝进,不能劝退。
还有一点,三人肯定君上会反对。既然如此,他们还废什么话?
果然,李洛毫不犹豫的说道“江南一日未复,寡人一日不王。此事,无需再议。”
史怀谦等人见到李洛如此果断的拒绝,也不敢在劝,只能悻悻退下。
李洛干脆利落的搁置了劝进的话题,就提到这次朝议的主要议题。
“我唐征元起兵在即,为了统一调度,便于事权,寡人决定组建征元大都督幕府,先做好准备。文先生,你先说说军师府的方案吧。”李洛缓缓说道。
文天祥早就和李洛商量过此事,闻言出列说道“君上明见,的确要组建征元幕府了。微臣以为,征元事关重大,应由君上亲任征元大都督,再根据既定军略,委任方面之将,统合兵马。还要委任专人转运粮草军械,安靖地方…”
这些话当然是说给其他官员听得。
李洛当即下令,自任征元大都督,以文天祥为军师,林必举为辎重转运使,郑思肖为江南等地安靖使…
又组建营,陆师以四旅为一营,共编为五个营。营指挥长官,称为营督,监军官称为司营监理。两个主官之下,再设参谋使,之下再设副营督,司营副监,军律使,辎重使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