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葬元 > 第629、630节 唐国大祭…行在杀机

第629、630节 唐国大祭…行在杀机(1 / 4)

书名:葬元 作者:武猎 字数:5813

七月十五,中元节,唐国大祭。
这是全国百姓都通过大诏知道,今日会祭祀英烈,迎送英灵,乃是国之大祭。
大诏中说的很清楚,大祭祭祀的是自海东时代起,六年来战死、病故、伤重而逝的八万三千一百二十四位将士,包括乡勇,以及卫国而死的百姓。
临安,金陵,成都,洛宁等各大城池,主街道上的纸人纸马,军旗花环,魂幡纸钱,殃榜白绋,沿街摆出数里。
每隔半里就设一灵棚,设置香案,挽歌郎两人,乐器一班,招魂舞者八人,道士四人。
军中,每一个团队或每一艘大军舰设置一个灵棚。
光临安城,就设置了灵棚三十二处,仅仅招魂舞者就用了两百多人。
人人白纱缠臂。各地大小城池白幡白幔,一片肃穆。
而在乡村,乡公所也设置灵棚,挑选乡民担任挽歌郎和招魂舞者。百姓也皆用白纱布缠臂。
用来大祭的挽歌词,也早就写好,连同祭舞动作,也早在两个月前编排。就连文化底蕴差的乡村,也都准备就绪。
各地新建的道庙,尤其是忠武道庙道社,今日更是香火大盛。
整个唐国,都是万家缟素。
根据新鲜出炉的规定,大唐有清明小祭,和中元大祭。清明小祭只是朝廷和各地官府去道宫道庙祭祀,百姓不用参与,只祭祀自己的祖先就行了。
但中元大祭不同,必须全民参与。当日禁嫁娶,禁酒宴,禁喜乐。
而英烈家属,本日可齐聚各地灵棚,监督祭礼,接受百姓致敬。
自古以来,祭祀阵亡将士之隆重,无过于今日。
从皇宫到郡县官衙,到乡村公所,都挂上了镶着白边的唐国龙旗。
素色天下重!
下午未时一刻,唐王携王后,率领文武百官 打着盛大的仪仗队伍,在凤凰山下列队。
而此时 临安城的百姓也大部分上街 在坊正的组织下,列队围绕灵棚。
时辰一刻是统一的祭祀开始时间 不单单临安,全国都在这一刻举哀。
一国大恸!
李洛和崔秀宁一身朝服 袖口挂了白花 和其他所有人都不同。
在李洛携崔秀宁登上素车的刹那间 大祭礼官郑思肖大声道:“鸣炮!”
两尊没有装填弹丸的六斤火炮顿时轰鸣起来。
“轰!轰!”
炮声一响,由四匹白马拉动的唐王素车,就缓缓前进。再后面有一对白马拉动的素车,也载着世子李征和李律李微 由女官甄良秀和一个宦官看顾。
侍卫簇拥前后 禁军前面开道,而文武大臣全部徒步跟随,浩浩荡荡出镇塘门。
与此同时,仪仗队中的号角 也一起吹响。鼓车上的大鼓,钟车上的钟磬 也全部奏响。
“呜呜呜——”
“咚咚咚——”
悲哀肃穆的乐曲声中,随驾的六十名挽歌郎一起缓缓唱起挽歌: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随驾的队伍挽歌钟鼓一起,整个临安城三十二个灵棚,也一起举哀。招魂舞者也穿着绣着唐字的白袍,头戴花环,戴着假面,披发而舞。
所有的乐器奏响,所有的挽歌郎挥起白幡缓唱《国殇》,歌而讴之,讴而再歌。
此时此刻的唐国,在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下,东到海州,西到益州,无论城乡,举国哀乐同奏,共唱《国殇》,震惊天下!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哀婉恢弘的挽歌声中,唐王的亲率的大祭队伍出了临安城,来到钱塘江边。
江边上,已经准备了数以千计的纸人纸马等祭品。江边上的搭建的木台上,六十四名舞者(八佾)正披发而舞。
“举燔礼!”
很快,纸人纸马等物都被点燃,江边燃起冲天大火。
大火一起,乐舞挽歌更是激扬,声震江海。
接着,队伍又离开江边,往城北的忠武神宫迤逦而去,开始最隆重的大祭。
临安忠武神宫是目前唐国最大的忠武道庙。此时的忠武神宫,香烟漫漫,钟鼓煌煌,无比庄严肃穆。神宫广场上,由三百六十名唐军将士充当的挽歌郎,正身穿白甲缓唱《国殇》。
而六十四名舞者,六十四名乐者,以及八名麾者,八名旌者指挥舞乐。
忠武神宫内的所有道士,都在念道道经,称颂阵亡将士恪守武道,英灵长存,将化为浩然正气,庇佑华夏,永保大唐。
一面巨大无比的浴火凤凰军旗,在广场上拉开。
烟雾缭绕中,李洛携着崔秀宁缓缓下了素车,被簇拥着进入忠武神宫。
文天祥和林必举等宰执紧跟其后,亦步亦趋的登上台阶,上了广场。
偌大的广场上,本来就场面宏大,唐王和大臣一到,就更加隆重万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