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葬元 > 第699、700节 高陵决战,血色月夜(万字大章,求全订)

第699、700节 高陵决战,血色月夜(万字大章,求全订)(1 / 6)

书名:葬元 作者:武猎 字数:9798

关中风光大气磅礴,厚重醇美,笔墨难言。然李洛无暇观赏,只能匆匆行军,只争朝夕,以执行既定方略。
唐军动作很快,北渡渭水之后,沿着郑国渠往东北挺进,趁着元军还在百里之外,插入地势开阔的五陵原,目标直指五陵原大牧场。
唐军一边行军,一边分遣骑兵,收缴牧场的战马,半日后,就收缴了一万多匹。
五陵原是汉朝皇家陵区,由于风水极佳,埋葬了十几个汉朝皇帝。本来,这片地区被设置为五个县,是关中精华地区,陵邑人口密集,人文荟萃。
即便是金代,虽然五陵原迁来了很多女真猛安谋克落户,可也是种地生产,并没有破坏陵区,金代皇帝,对汉唐陵墓,还是持保护态度的。
可到了蒙元,就大为不同了。
蒙元跑马圈地,将偌大的五陵原化为牧场,种草养马,毁弃耕地和灌溉工程,原来的汉人和女真百姓,不是沦为奴隶,就是成为牧民。
而之前的陵区地面陵园建筑,早就荡然无存。只有偶然可见的石翁仲和石兽,寂寞的倾倒在齐膝的荒草中,诉说着过去。
这些石人石兽还算幸运的,因为更多的石人石兽,包括宝贵的古碑,都被敲碎了,堆成蒙古部族的“敖包”,用来祭祀草原人的神灵。
一路走来,碎石堆成的敖包不时出现,恍然置身塞外。
李洛大军行进在五陵原上,犹如身在草原,处处可见游荡的马群和蒙古帐篷。仔细倾听,秋风还隐隐送来草原马头琴的声音。
甚至,还有帐篷肆无忌惮、有峙无恐的搭建在陵墓的封土上!
唐主骑在马上,眼看此等情景,不禁喟然悲叹,愀然不乐,开口吟道:
汉家陵园作牧场,
石人颓圮马萧萧。
入夜一轮明月上,
独听胡琴照敖包。
五陵少年今犹在,
龙城飞将亦可召。
六军齐发鼙鼓起,
不雪奇耻恨不销。
李洛吟完,抽出一支羽箭,一折而断,大声道:“胡虏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不报此仇,如同此箭!”
左右见天子发怒,一起翻身下马,跪伏尘埃,参差不齐的说道:“陛下息怒,鞑子凌辱汉家祖陵,臣等必定死战,报此血仇!”
李洛用马鞭指着一座高高的土丘,“此汉太祖长陵也!夷狄以帐篷建其上,可恨可恨!来人!毁帐杀胡!”
“诺!”一队骑兵轰然而出,驰往不远处的长陵,奔到土丘下,一起下马,抽刀冲向丘顶。
然而,帐篷里面的元廷牧官,早就闻风逃走,只剩下几顶帐篷,嚣张的凌驾于刘邦长陵之上,居高临下的俯瞰原野。
唐军毁掉帐篷,前来复命:“陛下,帐内鞑子已然逃走。”
李洛哼了一声,“逃有何益,朕迟早灭之。”
事实上,李洛虽然感概汉朝皇陵的遭遇,但要说他有多愤怒,那就是扯淡了。这一番龙颜大怒,当然是作秀居多。他以汉家英雄自居,遇到此事当然要做出姿态,万不可无动于衷。
这是政治正确,必须要这么干。忽必烈称李洛奸诈,不是没有道理。
韦素奏道:“陛下,快到泾河南岸了,再往东十余里,就是泾阳县。”
朱颔也道:“陛下,鞑子骑兵大半日内必到。”
李洛点点头,“传令,全军加快速度,抢占泾阳桥!”
关中的地图地形,早就由特务绘制仔细送来,李洛对于关中地理,可谓了如指掌。
按照军略,抢占泾阳桥是一个关键。
圣旨一下,唐军顿时开始急行军。新加入唐军的义军,有些跟不上了。
半个时辰之后,唐军急行军,终于赶到汉景帝的阳陵,又小半个时辰后,赶到泾河之南的泾阳桥,泾河对面就是泾阳县。
到了此地,唐军已经抢了牧场两万匹战马。
唐军立刻按照既定方略,背靠泾阳桥扎营,排出五里,遮住了泾阳桥。
紧接着,三万唐军骑兵,就在虎古和耶律忠节等人的率领下,迅速通过泾阳桥,一头扎入十几里外的嵯峨山。
嵯峨山属于北山一脉,因为当年日国遣唐使曾经去嵯峨山参与修建唐朝崇陵,见识到著名的“嵯峨之樱”,所以带回樱花,在日国种植。
而当时的日国天皇,听到遣唐使的描述,也将一座山命名为嵯峨山,由此号称嵯峨天皇。嵯峨山也由此成为日国华族大姓,而日国的樱花,也成为国花。
说起来,都是因为关中泾阳这座嵯峨山。嵯峨山上还有唐太宗修建的瀛洲台,也影响了日国使者,回去后自称瀛州。
可以说,嵯峨山对日国文化的影响,很大。
唐军三万骑兵,趁着元军未到,过了泾河藏入嵯峨山。
然后,李洛用抢来的战马,武装关中义军。关中义军善于骑马,一拥有战马,虽然还算不上合格的骑兵,但远远望去,却也是两万多骑兵的样子。
这当然是为了迷惑元军,让元军以为,唐军骑兵还在唐军大营,并没有藏入嵯峨山。
这一招,打的就是时间差。
又过了一个多时辰,元军骑兵的探马终于赶到。他们看见唐军背靠泾河扎营,也觉得很正常。
唐军占了泾河桥,在他们看来也是留下退路的表现,估计唐军要是打不过大元铁骑,就会通过泾河桥退入关中之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