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葬元 > 第719、720节 我读书不少,你别骗我。

第719、720节 我读书不少,你别骗我。(1 / 3)

书名:葬元 作者:武猎 字数:4680

“以郭卿所见,这环山沟渠可能修建?”李洛把自己的设想说了一边。
郭守敬对关中地理很是熟悉,他稍一思索就回禀道:“陛下能想到此法,着实令臣敬佩。陛下之法,可谓是治本之举。关中地势如盆,一到雨季,山洪多发,冲刷土壤,淤塞河道,乃是百年顽疾了。”
“若是修建环山水渠,导山洪入渠,丰沛八水,则一举两得。臣以为,完全可行。”
关中是盆地,四周山脉水量充沛,一到汛期,便屡发山洪,冲刷平原,浊水横流,既浪费了水源,又破坏了地表。
虽说现在不是太严重,可再过数百年,就会变的千沟万壑。
李洛颔首,“此工程不易,需要对关中山川地理了若指掌,还要精通汛时水文。朕想请郭卿担任秦渠工建大臣,不知需要多少劳力?”
郭守敬低头默算一会儿,郑重回答:“五万劳力,耗时两年,可完成秦渠工程。届时,北上,秦岭,陇山脚下,皆有沟渠接引山洪,导入八水。如此一来,八水流量更加充沛,陛下再广植树木,则关中无忧矣。”
“臣归唐以来,无寸功而家人得享富贵。谢陛下信重,臣愿接秦渠工建大臣之职。”
郭守敬当年在关中治过水,熟悉关中山川地理不奇怪。可是他竟然能发现绿化和环境的关系,这就超越时代了。
大科学家的厉害之处,也就在此。
“善。如此,此事就拜托郭卿了。”李洛算是了却一件心事。
秦渠工程,其实并不浩大,难度却很高。一般人,怎么知道哪里有山洪?哪里需要建沟渠?沟渠的走向和分布怎么安排?
工程量不大,而难度极高,估计也就是郭守敬这样的人能操刀了。
李洛随即下诏,拜郭守敬为秦渠工建大臣,太子少师。
郭守敬万万想不到,皇帝竟然给了他太子少师的殊荣!
他刚刚归唐,觉得根本当不起三少的官位。
可是李洛很坚持,他也有自己的考虑。郭守敬这样的科学家数学家,比儒臣更适合当太子少师。李征跟他学,错不了。
起码能学到实干和尊重真道(科技)的精神,具备理性而量化的思维。
儒臣老师必须要有,可郭守敬这样的科学家老师,同样必须有。这也是李洛对古代科学家的尊重。
…………
三月初,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文天祥终于回到关中。
陕北,河套全部落入唐廷掌中。数万唐军进驻阴山以南的长城和黄河,水草丰茂的河套草原,自此成为大唐之土。
文天祥此次攻略河套,得到战马十余万匹,牛羊二十余万,将蒙古贵族在河套的牧场投下,全部收为国有。
关注公 众号
河套地区的一万多户牧民和大量奴隶,也成为唐国属民。唐廷一下子拥有松潘草原,关山草原,河套草原。
陕北是西夏拓跋党项的起家之地,曾是定难军节度使辖地。文天祥在银州,夏州,横山等地招募了数万骑兵,很多都是党项人,也有汉人,契丹人,女真人。
可谓收获巨大。
唐军骑兵,加上新招募的新兵,已经超过二十万!
“臣文天祥,拜见陛下。”数月不见,文天祥明显瘦了一圈。
李洛亲自扶起文天祥,“文先生辛苦了。这次北征,文先生一举拿下陕北河套,拓土八百里,纳民百余万,劳苦功高,真乃我朝柱国大臣。”
文天祥拱手道:“全赖陛下洪福圣断,运筹帷幄,加上将士用命,才能有此大胜,臣安敢居功!”
实事求是的说,功劳其实并不大。因为陕北和河套元军兵力空虚,打败了才奇怪。
李洛赏赐文天祥去华清池享用温泉,再于华清宫设宴款待,算是为文太尉接风洗尘。
席间,文天祥停杯问道:“陛下是要南归了么?”
他们君臣相得数年,文天祥对李洛很是了解了。
李洛笑道:“文先生说的不错,朕的确要南归了。这秦地之事,还要托付给文先生。恐怕一时半会儿,文先生不能回朝,还要在此辛苦一段时日了。”
文先生站起来,肃然拱手:“但为王事,臣欢欣鼓舞,求之不得,遑论辛苦。”
李洛放下酒杯,“好。朕五日后南归江陵,这雍州大事,尽付之先生。”
“臣谢陛下信重,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毫不推辞,大大方方的承担下来。
可见君臣之相契,非比寻常。
第二天,李洛下诏,文天祥兼雍州牧,长安留守,都督西北诸军事,加上柱国,太子太师,使持节。
荣宠备至,信重有加。
同时,以元从大将萧北、耶律忠节、申花生镇守陇右;以张敛镇守潼关;以唐牧镇守汉中;以武岩镇守河套;以朱颔镇守关中和陕南。
整个雍州的战略要地,皆在唐军掌控之中,让关中固若金汤。
雍州唐军达到二十余万人,算上新兵达到三十余万,成为唐廷布置在西北的战略重兵集团,也是唐国最大的战略重兵集团。
这支重兵镇守雍州,压得西北、河东、关东、漠南元军不敢掉以轻心。
远在大都的元廷收到西北败报,顿时一片哗然。
自从关中大败的消息传回,元廷文武百官就明白,陇右和陕北多半守不住了。
李洛如此奸诈,怎么可能会放过兵力空虚的陇右和陕北?叛军是一定会乘胜扩大战果的。
而大元兵马来不及救援,只能眼睁睁看着叛军席卷陇右陕北,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