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葬元 > 第776、777节 郑和的收获!(第一更)

第776、777节 郑和的收获!(第一更)(1 / 3)

书名:葬元 作者:武猎 字数:4226

华夏3985年,洪武三年九月十二,郑和率领的远航探险船队,在历经两年的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大唐。
为了逃避海宋水师,到南洋时还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多走了近千里。
凋零的船队水兵,热泪盈眶的踏上陆地的那一刻,顿时爆发出声嘶力竭的呼喊。
“我们回来了!”
“回到大唐了!回到大唐了啊!”
出发时他们服饰鲜亮,精神抖擞,可如今都是衣衫褴褛,憔悴不堪。
不管是什么样汉子,坐半年的船,都不会仍然神完气足。
已经生出一脸大胡子的郑和,张开双臂喊道:“陛下!臣,回来了!回了来了啊!”
语音未落,便泪流满面。
去时,七艘战舰,一千水兵,五百火枪兵,加上医生等人员,将近一千六百人。
可是现在,只有洛阳号为首的三艘战舰,只剩下七百多人,一半人没有回来,运气好的还留下了骨灰,运气不好的,尸骨无存啊。
凭借陛下洪福,凭借娘娘的海图,凭借大唐领先于世的造船术、牵星术、罗盘、航海仪,以及精悍的水兵和犀利的火器,硬是完成了这次艰难无比的远航!
与大海斗,与疾病斗,与海盗斗,与风暴暗礁斗,与土著斗…
当真是不容易啊。
现在回来了,郑和等人是既高兴,又伤心。
“传令,开炮!告诉死去的将士,我等带他们回来了!”郑和下令。
“诺!”
须臾间,洛阳号的十斤弹大炮,“轰轰”连响三声。
被惊动而来的唐军松江军港水师,立刻赶来迎接,接着就是松江郡守…
九月十八,郑和一行七百余人,终于回到大唐行在江陵!
整个行在都沸腾了。
皇帝法驾卤簿亲自到出城迎接,礼部也以大将凯旋的礼仪,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举乐!”
雄浑威武的《将军得胜令》顿时铿锵响起,不用丝竹,只用钟鼓号角金钲。
喧天的鼓乐声中,郑和等七百余人被礼部官员引导,踩着《将军德胜令》的旋律,来到江陵城门。
一个身穿通天冠服的男子,和一个袆衣凤冠的女子,被一群冠带辉煌的大臣众星戴月般簇拥着,微笑着向郑和等人迎接过来。
此时的乐曲,顿时换成了悠扬而又荡气回肠的《朝天子》,宏大的钟鼓停了,只传来嘹亮清幽的管弦之声,伴随着百余乐工悠远的哼唱。
已经换了新衣,沐浴拾掇过的郑和等人,立刻推金山倒玉柱般的一起下拜,“臣等…拜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李洛没有马上让他们平身,而是面带微笑的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待什么。
忽然静鞭一响,礼部唱礼官大声道:“凯旋者何人?”
郑和大声回答:“臣大唐华夏洋远航大都督,郑和!”
礼官再唱:“郑和远航,究是何事?”
兵部官员大声回:“华夏3983年,大唐洪武元年十月初八,郑和奉诏命远航,有案可查!”
礼官再次唱:“瞧仔细了,可是大唐华夏杨远航大都督郑和?”
兵部官员回:“瞧得真切,正是郑和!”
礼官再唱:“参加凯旋之礼将士,可是当年出海之将士?可都验明正身了?当年出海人数几何?归来几何?”
兵部官员再回:“都已验明过正身,登记在册。当年出海者一千五百六十一人,归来者七百六十九人!”
礼官再唱:“可有献礼?”
“有!”郑和大声回答,随即就从身后副将手中接过一个托盘,高高举起:“臣郑和远洋出征,献玉米、辣椒、红薯、土豆、番茄、花生、南瓜等十二类,敬献皇帝陛下!愿我大唐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
这一切,当然只是走一个形式。
李洛和崔秀宁激动的看过去,发现托盘里赫然是小的可怜的玉米棒子、发了芽的小土豆、鹅蛋大的红薯、金灿灿的辣椒种子、芝麻大的番茄种子,还有花生!南瓜子!
竟然真的找到了啊。就是…太小了些。
大臣们没听过这些新名词,但也知道是陛下之前命名,画了图画让郑和出海寻找的东西。
郑和继续奏道:“还有黄金器物…没有称重,估摸最少五十万两!献给陛下和娘娘!”
什么?还有五十多万两黄金?
群臣都有点口干。
这是黄金,不是白银!
“好好!”直到此时,李洛才亲自上前,很高兴的扶起郑和,“郑和,你们辛苦了!都平身吧!”
“谢陛下!”七百多人一起泪光涟涟的站起来,很多人还抱着骨灰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