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葬元 > 第859、860节 夫妻和父子…(第二更)

第859、860节 夫妻和父子…(第二更)(1 / 3)

书名:葬元 作者:武猎 字数:4571

洪武四年十月十五,崔秀宁携带文武百官和皇室,终于来到洛阳。
京兆尹罗微组织了盛大的仪式,欢迎“唐室归洛”。
千车万马上洛阳,当真是一大盛况。
而此时的洛阳城内,各部官衙都已经准备好了。但因为时间不足,很多衙门都是原来的民居。考虑到一年后就要再次迁都长安,李洛也没有下令修建。
暂时能办公就成了。
但是,大唐皇家银行的银库,却一定要修建好。
等看到崔秀宁带着七个儿女出现在自己面前,李洛才大大松了口气。
一家人终于在洛阳团聚了。
分别才两个月,竟似分别了两年。但在众人面前,大唐天子也只能保持帝王的威仪和矜持。
“陛下出征辛苦,恭喜陛下大捷,天佑大唐收复中原。”崔秀宁施礼笑吟吟的说道。
李洛很想摸摸女人的脸蛋,但众目睽睽之下还是忍住了。
“梓童操劳朝政,也辛苦了。”李洛携起皇后的手。
小太子李征也带着弟弟妹妹们跪下请安,“儿臣恭贺父皇大捷,恭贺父皇恢复中原。”
中原虽说没有完全光复,但话不能这么说。
“好好,你们又长大不少,朕心甚慰啊。”李洛摸摸李征的头,“太子近日读的什么书?”
李征小大人似的回答:“启禀父皇,儿臣正在读《论语》。”
李洛摸着小胡须,“太子竟然在读论语了,不错。论语中有四个字,以德报怨,这是孔子的意思么?”
说完,目光炯炯的看着儿子。
李征认真的回答:“非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弟子宪,问孔子,以德报怨如何?孔子说,那么如何报德呢?应该是直报怨,以德报德。”
李洛点点头,对儿子的回答很是满意。又问:“何为直?”
李征回答:“发乎本心,不饰虚伪,不委屈求全,谓之直也。”
李征回答的对么?
其实不算对。
因为《论语》以直报怨的直,其实指的是公正,坦诚。虽然不是以德报怨,却仍然含有宽恕之道。而不是以怨报怨。
可李洛对李征这不算太对的答案,却更加满意。
因为李征理解的直,要更加有钢,不委屈求全。这就是说,要以更加鲜明凛然的态度,来对付“怨”。
李洛又问:“那么宽恕之道,为谁而设呢?”
李征想了想,认真的回答:“回禀父皇,儿臣也不知说的对不对。宽恕之道,并不是为谁而设,而是看,是否有所益。益就是道,就是理。宽恕之道既然是道,那当然是为道理而设。利大于弊,为何不恕?弊大于利,为何要恕?”
意思是,宽恕还是不宽恕,要权衡利弊,不能当滥好人,要站在更高的角度通盘考量。
李洛眼睛一亮,继续追问:“那么,宽恕之道是仁么?”
这次,李征想的更久,然后在颜铎紧张的目光中回答:“儿臣认为,宽恕之道不是仁,而是明。譬如,宽恕恶人,看似是仁。可恶人不被惩处,岂非不明?”
宽恕之道是明,不是仁!
观点很新颖。
可以啊。李洛不禁对这个自己很少亲自教导的长子刮目相看。
儿子啊,你可真行,没让爹失望,回答的太好了。
一个八岁的孩子,放在后世也就三年级小学生,却能答的这么好,真的很值得夸奖了。
当然,要是一个迂腐的老夫子,一定会对李征的答案吹胡子瞪眼,大叫“孺子不可教也”。
“好,朕再问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又是何意呢?”李洛越来越有兴趣了。
李征这次还是思索了一会,“回父皇,儿臣以为,思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思考文章本意,二是要思考是否符合道理,书中道理是对是错,不能尽信书。”
“善哉!”李洛心中很是高兴,摸摸李征的小脑袋,“不意我李家,今出千里驹也。”
儿子有天分,最高兴的当然莫过于父母。
崔秀宁和颜铎见到李征受到李洛夸奖,也都很高兴。
李律抬眼看看父皇,有些担心父皇也考自己。他可没有太子阿兄读的书多。
好在,父皇只是摸摸他的头,并没有考他。
朝廷百官入城,当然是第一时间朝拜天子。
“恭贺陛下旗开得胜,恭贺大唐收复中原!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的李洛换了一身庄重的黑色龙纹通天冠服,面带微笑的俯视着文武百官山呼舞蹈。
“平身吧。”等到山呼礼毕,李洛令百官平身,直接进入话题:“如今,大唐虽然收复河南江北,可河朔大地仍然在蒙元手中。这恢复中原,其实只恢复了一半。”
林必举出列道:“陛下,自古中原之中,豫州也,洛阳也。其次,便是雍州、冀州、兖州、徐州。如今,只有冀州还在元廷之手。中原四分,已复三分。陛下功莫大焉,臣等请再为圣主上尊号,曰神道俊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