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给大明送终 > 第四章 时代还没变呢

第四章 时代还没变呢(1 / 2)

书名:我给大明送终 作者:逐日者夸父 字数:2203

出了正堂,才走了几步。
不等林旭说话,那个叫李丘八的先问了一句。
“你祖籍是浙江?”
林旭吓了一跳,自己前世和浙江唯一的关系,恐怕就是买过义务的小商品。
之前担心自己的身份有问题,这才编造了一个死无对证的祖籍。
只好打着哈哈道:“祖上是。万历三十一年吕宋事发的时候,我还小,也不曾学几句乡音。怎么,李兄也是浙江人?”
“嗯。义乌的。”
“呦!戚大帅招兵的地方呀。”
话才说完,林旭就知道自己失言了。
戚武毅那是干什么的?
打倭寇海贼的啊。
这么说,这不是当着猪的面夸屠夫的手艺好?
然而李丘八听到这个名字,却并不在意,反倒是苦笑一声。
林旭觉得对方笑的有异,不禁暗自多打量了一番。
这人身材高大,双臂健壮,腰间似乎挂着一口倭人的武士刀。
但仔细一看,又不是武士刀那样腰带协插的样式,而是用了两个铜箍,悬挂在腰间。
倒更像是传说中的戚刀?
李旦、颜思齐等人久在日本,队伍里也有不少流浪武士。
只是武士挂刀的方法和戚刀截然不同,一眼便能看出。
李丘八虽是带着眼罩,可是余光扫到林旭,见他盯着自己腰间的佩刀,轻咳一声。
“不必看了。就是戚家刀,非是倭刀。我虽入海,却非倭寇。”
“李兄出身义乌,难不成祖上也随戚武毅从军?”
李丘八点点头,叹了口气。
“我祖上就随戚大帅从军。万历二十年间,日本国关白作乱,侵朝鲜。我父亲随军北上。”
“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攻平壤,许诺曰:先登城者,赏银万两。我父亲等浙兵苦战登城,赏银却不见,却把首叙之功归于杨元。东征以来,出国门而战,说好的双粮、双饷,却也不给。”
“自朝鲜退兵,回到蓟州,父亲便与营中将士鼓动闹饷。”
“朝廷见仗已打完,丘八无用了,闹饷的浙兵三千七百人尽数斩之。”
“我父亲李元逸,因是鼓动闹饷,被判了个凌迟。凌迟后斩首,枭示九边。”
“好在有人提前报信,母亲带我逃亡海上。想想父亲,先登之功,不过是个无用的丘八,我便改了名字。既是做丘八,哪里不是做?最起码跟着统领,跳帮登船是真给银子的。”
这场用三千七百颗有功将士人头、两个凌迟人肉堆出来的惨剧,李丘八说起来只是微微叹气,心里的那些怨气似是早已淡忘。
林旭听完,也是被朝廷的骚操作震惊了。
都说大明后期的士兵就是丘八,这话现在看来真是一点没错。
他却不知道这里面朝廷的奇葩思路。
嘉靖年间,甘州兵被克扣饷银,于是兵变。朝廷处置之后,斩首了六七个,其余的既往不咎。
两年后,大同再度兵变。
按说正常思维,会想,既然兵变是为了饷银,那就把饷银补足就是。
甘州那事本就是朝廷不对,说好的一个月七钱银子,结果就给大头兵三钱。
然而朝中大臣的思路却是“因为甘州的事,处置的太轻了,杀的太少了。所以这些丘八们才给脸不要脸,少了点饷银就要。所以,这一波杀的狠一点就对了”。
这等思路一脉相承,终于酿出了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三千浙兵被屠。
屠了那群丘八,竟为朝廷省下了大约四万两银子,可喜可贺。
屠杀者不但无罪,居然还是大功。
林旭并不知其中详情,又觉得此事过于奇葩,心中也只是信了一半。
毕竟各有各的视角。
或许从李丘八眼中看是这么回事,从斩杀他们的人眼中又是另一回事,也或许李丘八少说了许多细节也难说。
他说他爹等浙兵先登的城,这更难说真假,毕竟林旭对此事也是头一次听说。
但对方既是这么说,林旭又有心想要结交此人,便跟着叹息一声道:“李兄的父亲,果真英豪。单单是鼓动全营一事,那也绝非寻常人能做到的。若是生于此时,扬名海上,必是一方豪杰。李兄逃亡出海,却依旧不忘祖训,更是叫人敬佩的紧。”
他猛夸了两句,李丘八的脸色渐开,最后苦叹一声。
“罢了,不提此事了。只是刚才听你说你祖籍浙江,想要听听乡音罢了。”
说话间,两人到了厢房。
李丘八自去取来了颜思齐的一对簧轮枪,递到林旭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