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炮火1906 > 第三百七十五章 草原盛会

第三百七十五章 草原盛会(1 / 3)

书名:炮火1906 作者:费虚 字数:7146

哲布尊丹巴亲切的注视着僧侣们将醇香的马奶酒斟在银碗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热情洋溢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宾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他的眼睛,望向了辽阔的苍穹,深邃无比,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之前的愧疚与自责,以及惶恐,尽数给抛去,大自在,大解脱

李安生与锡良约法三章,不破坏草场,不过度放牧,宗教信仰自由、尊重民族传统,库伦集团军不问政事,地方民族自治

尤其是李安生所颁布的,一系列完全承袭于呼伦贝尔的政策,让无数牧民奔走相告,热泪盈眶

东北每年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草场保持,以及畜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呼伦贝尔发展地方经济,这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不是嘴

同时,针对蒙古族王公贵族利益的丧失,作为补偿,锡良也将优先像这些甘愿尊奉中央,虔诚于大一统的王公贵族提供各种便利,让他们从传统的大量霸占草场与土地,横征暴敛的模式中走出来,成为草原畜牧业资本家

他们愿意畜牧便提供各种先进的序幕技术,愿意开办工厂就提供各种工业技术,甚至愿意提供贷款,只要他们愿意放弃特权,中华民国没有皇室贵胄,没有特权,天下大同

这也让哲布尊丹巴看到了李安生的诚意,加上锡良的劝说,他用银刀割破手指,亲自写下血誓,申明绝不背叛中华民国,永生永世

长生天在上,我们永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同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这次他也召集失去了大量权力的蒙古王公贵胄们前来,让他们向袁世凯与李安生等人宣誓,从此尊奉中央,愿意放弃特权,成为中华民国的普通一员

内外蒙齐心协力,共建繁华盛世,这是无数先辈的美好心愿

锡良亲自向众人诉说起清朝统治时期,对于蒙古的残酷统治,蒙古人民想要独立,不是没有原因的

说起往事的时候,许多王公头人,都是伏地肃穆,表示恭敬

这点连袁世凯等人都清楚,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种限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相统属,不能统一在一起,这样就不会对满清的统治构成威胁

这些王公头人们是有了特权,清政府可以凭借掌控他们来掌控蒙古民族,所以,蒙古族内部的矛盾也是相当尖锐的,这些王公贵族眼下要给取消特权,自然是惶恐无比

锡良身为满清一代名臣,良臣,却对自己民族的命运毫无办法,两百多年下来形成的固有旧制,让他也无能为力

他心忧蒙古民族命运,心忧中华民族命运,要不是李安生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早就抑郁而终

“自满清立国起,便禁止蒙古人学习和接触汉文化蒙古人只准以满州蒙古字义命名,不准取用汉人字义,而且还规定,蒙古王公台吉等不准请吏教读,或充吏,其公文量词也不得擅用汉文满清通过这些严格的法律来隔离蒙古与内地汉族地区的交往,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从而使蒙古人民无法获得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始终处于游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进一步的发展”

锡良鼓起掌来,李安生的这番话深得他的心意,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十分强悍的蒙古族,曾经一度征服过欧亚许多国家,建立过一个近百年之久的蒙古大元王朝,在经过满清三百年的统治后,人口由清初一千多万下降到如今的一百多万,

整个民族被制服成了一个一蹶不振,不相统属,人口下降,贫穷落后的弱小民族

这是为什么?

锡良过去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无处可躲,现在,他终于正视起来,他决心为百余万蒙古人谋福祉

当年土尔扈特蒙古忍受不了沙俄更为残酷的迫害,宁愿回到满清的统治之下,实在叫人寒心

蒙古民族的命运,悲惨到了极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