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杀破狼 > 第37章 击鼓

第37章 击鼓(1 / 2)

书名:杀破狼 作者:priest 字数:4392

黄图霸业几遭,青史留名一页。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不尽相同,有的是来治国安邦的,有的是来祸国殃民的,有的是来撒手修仙的,有的是来兴风作浪的。
先帝元和皇帝无疑是修仙派,宽宥仁厚,昏聩无能,他的儿子虽然与他政见相似,作风却无疑是风浪派。
隆安皇帝李丰从不信奉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他为政勤勉,为人强硬,自登基伊始,便一改先帝怠于政务的绵软作风,风风火火地开始他翻云覆雨的执政生涯——
元年,派安定侯顾昀护送天狼世子加莱荧惑回北疆,同时与多方缔结古丝路新条,西域一线贸易通道打开。
无论是与北蛮修好,还是将安定侯戳在西域一线,令他督办丝路扩建事宜,都将皇上对日渐捉襟见肘的国库的痛恨之心昭然天下,大有“你顾昀赚不回钱,就自行去卖身”的意思。
隆安二年,魏王勾结东瀛人,妄图从海上取王都,掀起蛟祸。未料中途阴谋败露,江南水军迅雷不及掩耳地拿下海蛟上贼首,魏王下狱,后服毒“自尽”。
隆安皇帝以此为契机,狠手出手整肃江南官场,大小官员八十六人被牵连,其中四十多人问斩,秋后一次没砍完,足足砍了三批,其他人宫刑伺候,发配流放,永不录用。
同年,自江南开始全面推行新法,严查各地乡绅地主圈占之地,不过查完也没发给百姓佃户,而是全部收归朝廷,地方权力收拢后回归中央,及至隆安三年时,连每一片地种什么、建什么,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中央集权程度当年武帝也不及,对紫流金的限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没有人敢有异议——有异议的都是魏王党,不是上面一刀就是下面一刀。
又两年,隆安四年时,李丰开始推行《掌令法》,令民间长臂师须自所属地登记备案,获得“掌令”才能继续事务。
朝廷按照资历与能力,将长臂师分为五等,每一块掌令下有印,每一枚印上都有编号,持此令者,修了什么、做了什么,都要留下记录。
什么等级能做什么都有严格限制,严禁不登记的长臂师私自接活。
与军需有关的一切甲胄与火机,非军籍长臂师不可涉猎,违此令者,断指发配。
这法令一出,在朝中便争议四起,但无论群臣如何据理力争,皇上与经过整肃后与皇上穿一条裤子的内阁都是一句话——长臂师一脉若不掐死,如何拧紧紫流金外泄的阀门?
而就在掌令法尚未争论出个所以然时,李丰扔出了下一记重雷:“击鼓令法”,直指军队。
大梁朝原本按着职能不同,有七大军种,又按着地域,在江南、中原、塞北、西域与南疆五处各设一统帅。期间武官任免、军饷、军粮、甲胄火机等一应调配归兵部统筹,其他事务则由各大军区统帅各管各的。
而安定侯手中有一枚玄铁虎符,可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调配全境兵力。
李丰保留了五大区的布置,也没有动安定侯手中的虎符,他只是在各区统帅之外,又设了几名监军。监军直属兵部,三年一轮换,只管一件事,就是向兵部请“击鼓令”。
击鼓令不至,统帅胆敢调兵一步者,一概按谋反论。
除玄铁营以外,五区各地驻军全需遵循此令。
击鼓令一出,举国哗然,谁还在意民间长臂师那些鸡毛蒜皮的破事?
皇上和文武百官鸡鸭乱叫地吵过了年,五大统帅当天便有三个要告老,闹得沸沸扬扬,惊动了远在西北的安定侯。
安定侯对皇上作死的法令尚且来不及表达意见,已经先得硬着头皮辗转各地稳定军心,到处耐着性子听老将军们拊膺嚎丧,按下葫芦浮起瓢地四处奔波。
这年元夕时,顾昀正好回京述职,被满大街的大姑娘小媳妇劈头盖脸地砸了五十多条手帕,还没来得及得意,这么不几天的工夫,已经全送出去给人擦眼泪了——尿布都比这节省。
连民间也跟着一起裹乱,各地书院的书生们成日里挂在嘴边的几乎没有别的事,车轱辘一般地将这个令那个令拉出来反复鞭尸,来回争论。
死气沉沉了整个元和年间的朝廷总算给他们找了点事可供说嘴。
这一乱,便乱到了隆安六年,击鼓令法仍未争出个所以然来,皇上不肯裁撤法令,却也暂时没派监军,法令有名无实地吊在半空,像是悬着一把剑,随时准备将拉锯双方中的一方砸个头破血流。
又是一年秋凉,距离当年江南蛟祸已经过了四年,魏王尸骨已寒,此事成了过期的谈资,再没人提起了。
蜀中官道旁边有一家名叫杏花村的小酒肆——据说遍布大梁全境中最多的村名就是“杏花村”,凡是支个棚子当垆卖酒的,十处有八处都叫“杏花村”。
一个年轻人轻轻地掀门帘入内。
他年不过弱冠,一身旧长袍,穷书生打扮,可那模样长得真是俊俏,俊俏得近乎凌厉——高鼻梁,鬓如刀裁,双眼微陷,目似寒星,却偏偏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自带一身温润如玉的气派,第一眼能让人眼前一亮,看得久了也不厌倦,反而能品出一点说不出的恬淡疏阔来。
酒肆很小,狗大了进门都要弯腰,内里更是只有两张桌子,今日已经坐满了。
掌柜的也身兼店小二和账房先生两职,正无所事事地拨弄算盘,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这年轻人吸引,暗赞一声好俊,拱手道:“这位客官,对不住了,您来得不巧,已经没地方坐了,往前五里大约还有个落脚的地方,要么您上那看看?”
书生好脾气道:“我途径此地有些口渴,劳烦掌柜替我灌一壶好酒,不消坐的。”
掌柜的接过他的酒壶,一开盖,便有残酒味翻涌而出:“竹叶青,好嘞。”
旁边桌上的客人主动招呼道:“那位公子,请来这里歇脚,给你腾个地方。”
书生也不推辞,拱手道谢。
还不待他坐定,就听见旁边一桌上有人说道:“吵什么?我看今上就好得很,做皇帝的,大权在握有什么不对?说句不恭敬的,难不成一天到晚什么事也不管,不是吃斋念佛就是与宫人厮混的那位,便是好皇帝了吗?”
书生没料到酒肆之中也有坐观天下大事的,抬眼望去,只见说话的是个挽着裤腿的年长汉子,手部粗大,指缝间还沾着一年火机油,看样子,可能是个低等的长臂师。
旁边立刻有个老农模样的附和道:“可不是,你看如今米价,自我朝伊始,见过更便宜的吗?”
那长臂师见自己有拥趸,更加得意了,大放厥词道:“我前日进城,听一帮书院的学生论道,说到击鼓令,有那嘴上没毛的后生大放厥词,竟说皇上这是削弱我大梁边防战力,真是纸上谈兵,可笑得很了!魏王造反的事没看见吗?这些统帅们天高皇帝远,倘若生了异心,皇上江山稳不稳不说,还不是咱们这些老百姓倒霉?我听人说,兵部这么辖制,到时候军费不知要少多少呢,民间也不必背那许多的税了,难道不是好事?”
此言一出,酒肆中磕牙的众人纷纷点头,招呼书生坐下的老者也开了腔,说道:“安定侯还没跳出来反对呢,别人倒是先替人家炸了锅。”
书生原本没怎么在意,听了“安定侯”三个字,下意识地一抬头,脱口问道:“与安定侯有什么关系?”
那老者笑道:“公子这就不明白了,此次皇上看似未动玄铁营,实际却是分了安定侯手上的兵权——你想啊,若是往后四方将士,只有击鼓令可以调动,那么安定侯手中的玄铁虎符怎么说?没有击鼓令而用兵者以谋反论,那么倘若兵部不给击鼓令,五大统帅是听兵部的,还是听侯爷的?”
书生笑道:“原来如此,学生受教。”
说完,他见掌柜的打好了酒,便不再听这些乡野村民们胡说八道,客客气气地给与他让座的老者道了谢,放下酒钱离开了。
他方才出了酒肆,便见方才空无一人的地方,有个人已经等在了那里,也不说话,见了那穷书生似乎有点尴尬,利利索索地行了个礼,便站在一边当壁画。
书生无奈地扶了一下额头,心道:“追来得越来越快了。”
这“书生”正是长庚,四年前跟顾昀吵了一架后,被玄鹰一路“护送”回了京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