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最强钉子户 > 第30章 弓力之分

第30章 弓力之分(1 / 2)

书名:明末最强钉子户 作者:凶名赫赫 字数:2468

建州女真属于渔猎民族,射箭是其看家本领。
这个民族从努尔哈赤的时候开始兼并,兼并战争是极其残酷的,类似于民间传说中的“养獒”,只有最强的那只獒王才能胜出,其余的都会被咬死吃掉。
在这种“非胜即死”的战争中,建州女真的战斗力一再突破极限,“力量”就是战斗力中最突出,也是最醒目的表现。
在军队中,什么兵种的力气最大,不是步兵、也不是骑兵,而是弓兵。
后金按弓力大小将弓分为六等,其中最强弓是16到18个力。
“力”是明清时期专门计量弓力大小的一个单位。
一个力为九斤十四两(明制,一斤是十八两),约5.8934千克,十八个力约为106.0812千克。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曾在他的书里写过:“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
明朝的一百二十斤,约为十二个力多一点。
凡是超过十二个力,在宋应星看来,就属于极为罕见的虎力,而且不是常见的,是好几年才可能出这样一个将才!
然而,后金兵就否定了宋应星的话,十二个力的弓在后金军中只能排第三等,能够拉开十三个力以上的弓箭手有两三万。
最精锐的白甲兵更是普遍在十六个力以上,也就是说94千克!
大家可能对94千克的硬弓没有概念。
嗯……简单举一个例子吧,想要拉开这样一张超强弓,相当于把一个将近两百斤的的胖子给用力抡出去。
想象一下,这是得要多大的力量啊!
而当这种力量集中到一支箭镞上,除了坚固的城砖,近距离射击的话,那可真是无坚不摧,几乎没有什么铠甲挡得住。
当然,想要射出有这么巨大力量的箭,在马上操控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拉力极大的硬弓一般是作为步弓使用的,骑兵一般是用软弓。
现在刚刚在应天乡试中考中举人,正准备上京赶考的卢象升,在明军将领中算是力气极大,据说他臂骨极为粗大,是明末有名的神箭手,能拉开十二个力的硬弓,但上阵打仗也仅仅用九个力的弓。
故此,温越让众人准备好盾牌,是绝对没有错的。
果然。
众人刚刚举好盾牌等物,便听一连串的“嗖”“嗖”声音响起,随即一股大力打在了众人举起的盾牌之上,发出“多多多”的响声。
后金战兵的射速之准,其中不少箭竟然是在六十步外,从女墙露出的射击口射进来的!
要知道女墙的垛口以及留下的射击口,设计得极为狭小,是作为守城军士对外射箭所用,现如今居然被后金战兵被反过来用之!
钟大成顶着的铁锅上,也“梆梆”响了两声。
“这建虏好大的力气!”
钟大成看着铁锅上两道深深的白色印记,不由咂舌。
祖柏喝道:“小心,鞑子又射箭了!”
钟大成赶忙又把铁锅举过头顶,这铁锅是用来做大锅饭的,盖在他头上正好合适,且还真有点用,那些落下的箭不能伤他分毫。
这边吴三桂看了看手上的圆木盾,又看了看钟大成头上的那口黑锅,眼中竟露出羡慕之色。
他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好意思,那手上的盾牌去换。
墩外的后金战兵射了两轮,又往前靠近了二十步,已经到四十步的距离了。
这个距离,如果用火铳的话,已经可以造成伤亡了。
温越却并没有马上拿出火铳,火铳射击速度有些慢,若是一击不中,惊到鞑子,下次想中就很困难了。
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温越也不担心鞑子不会继续前进。
因为后金兵为了马背颠簸的影响,在马上使用硬弓的他们,通常会对敌人抵近射箭。
徐光启就曾经描述过这样的场景:“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
也就是说后金兵在五步之内,喜欢射击侧面,每次射击都会死掉一人,根本抵挡不住。
当然了,从实战来看,也不一定非得在五步以内,至少在二十步以内,都在后金军弓箭的有效打击范围内。
所以鞑子想要继续进攻射箭,攻下青牙墩,进入二十步射破盾牌是有必要的,而那也正是温越想要的距离。
四十步距离,不用火铳,不代表着不反击。
温越和祖柏、祖季,以及朝安、李通几个夜不收对了对眼色。
等到鞑子又射击完一轮后,突然将盾牌撤开,拉开强弓,将早就搭好的箭射了出去!
“嗖嗖嗖……”
外面的后金战兵没有想到躲在盾牌后的敌人,居然敢反击。
一时不察,两名步甲立即被射翻马下,还有一名马甲被射穿喉咙,强大的力量直接将他给摔飞四五米远!
“哇呀呀呀!”
后金战兵气愤地哇哇大叫,搭弓射箭进行反击,可悬楼上的众人又重新躲回了盾牌后面。
等到后金战兵又射空了一轮后,再次拿出盾牌反击。
如此两三轮后,虽再没有对后金鞑子造成威胁,但挑衅之意显而明了。
后金战兵脸上气得发红,催促着辅兵架着工程器械上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