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最强钉子户 > 第450章 剿匪出动

第450章 剿匪出动(1 / 3)

书名:明末最强钉子户 作者:凶名赫赫 字数:3769

李昌荼的民政局在屯田的时候,也研究如何提高耕田的产量。
温越得知这个消息后。
突然记起徐光启这事。
要说徐光启真是放他鸽子,放许久了。
天启五年的时候,便受到温越的邀请过来,可是当时他编辑书籍正在兴头上,便推脱到天启六年过来。
不过天启六年,建虏入寇。
没得办法,徐光启又不能来了。
等着建虏被打退,温越又邀请徐光启的时候。
徐光启著书正在关键时刻,说还有一些时间,便著书完毕,然后过来。
正好,趁这个机会,温越便派人去邀请徐光启。
即便人不过来,他新编辑的《农政全书》也得过来。
《农政全书》著书起于万历年间,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总结与保留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华,展现了经济、技术与农业生产部门相统一的“大农业”系统观和生态观。
《农政全书》的精要之处也在于,徐光启并没有仅仅将农业问题拘泥于对以往的农业科学知识的总结,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更为长远的政治生态上,将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相结合,使《农政全书》超越了以往的纯技术性的农业书籍,集中表达了徐光启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
此书,非常重要。
因此,即便徐光启不能过来,这本书也要拿到手上。
而且,除了《农政全书》外,温越记得明朝还有其他有关农业水利方面的书籍。
所以,情报局的熊一扬就被温越召去说话。
很快,在温越的指示下,熊一扬便派出些机灵点的夜不收,前往华亭、江南等地,收集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
安排下去后,温越的目光转向其他地方。
现在需要他重点关注的,主要是两件大事。
一件是开垦屯田之事,另外一件则是招降匪徒的事情,另外一些杂事就是道路整修,以及火器研发等。
光是山海关到宁远城这片土地是安排不下二十多万的百姓的。
虽然温越打算后期继续北上,将废弃的锦州等地拿回来,可现在关外许多地方用人颇多,暂时还是需要先安排在宁远城以南。
就比如现在百姓们在被官府召集在一起,做的事情,修路。
想要富,先修路。
修路的好处是说不完的。
即便大明官府驿站颓废,但民间的邮递系统相当蓬勃。
民间有一个民信局。
在大明永乐年间就出现了,是商帮的私人机构创立,在明中期壮大。
诸如邮寄信件、物品、汇兑等业务都可以在民信局办理。
发展到现在,在民间已经算是一个庞然大物,似乎没有受到乱世到来的影响。
温越打算在山海关与宁远城之间修建好道路外,也将山海关与内地的一些道路修建一二,这虽然有越界嫌疑。
可一来可以以工代赈,给难民多条活路,二来也为关外和关内的交流更加密切一些,替将来做打算。
而派出夜不收去江南收集农书的时候。
温越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情,又紧忙加派人手前往江南。
不是为了别的。
便是要去江南寻找一些能够磨制镜片的人才,来替他打造望远镜以及炮镜。
此时的江南,已经有了近视眼镜,名为叆叇。
因此有人以打磨镜片为生。
只要耗费力气下去,相关的人才不怕寻不到。
同时,温越也令一些夜不收潜入京师,看看能不能弄一些火炮图纸和工匠回来。
十二月上。
离着温越发布的命令告示,已经有大半月了。
永平府内许多山贼不是投降,便是连夜撤走。
当然,也有一些贼不死心的,留在山寨中观望风向。
虽然其中也有些人没在告示期间下山劫掠,但也没有撤走,只是在等着风声。
这是他们往日的经验,一般官府做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尤其是这种剿匪的严令,更是不能保持长久的。
对于过了期限,还没有投降的贼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