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 第十六章 胡惟庸开始搞事了

第十六章 胡惟庸开始搞事了(1 / 2)

书名: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作者:楚国隐士 字数:2427

第十六章胡惟庸开始搞事了
胡惟庸最开始的时候,其实还有点担心来着。
毕竟别人都在996,自己按时打卡上下班,会不会影响不好。
可后来在礼部呆了几天以后,他便发现,其实大家都觉着这样挺好。
对于礼部一应人等来说,科举是少有操持在礼部手里的,上下都由礼部说了算的大事。
这里面多少功劳?
这里面多少油水?
礼部一应人等巴不得胡惟庸闲着呢。
胡惟庸反正从头到尾没担心过礼部会做不好。
因为他很清楚,礼部干这些事儿早已是熟门熟路了,压根不用其他人帮忙,自己一应人联合各地的学政就能把事情办好。
所以,最后的局面就是,身为主考官的胡惟庸从晒太阳、喝茶变成了如今连糕点、小吃都带来架着小桌子开吃这等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可偏生一应礼部官员,此时却只有看着的份。
毕竟这位爷地位高、资历足不说,还非常识趣,你若是把他惹毛了,估计胡大老爷还没开口呢,你的顶头上司就得拎着你的衣领子给人磕头赔罪了。
所以,胡惟庸这几天摸鱼摸得简直不要太舒服。
甚至,胡惟庸觉着这种自己摸鱼看着旁人走路都得小跑的日子,居然产生了一丝丝快感。
娘咧,这种明目张胆带薪摸鱼的感觉,爽是真的爽啊!
不过,摸鱼的日子终究是有个尽头的。
这不,眼看着科举近在眼前,终于有礼部官员找上胡惟庸了。
倒不是别的,是让他审核一下考题以及派驻各地的考官而已。
没错,各地的考试都是由礼部安排人去各地监考的。
连考题也都是礼部这边准备好,然后带过去的。
故此,提前就得在礼部这儿审核。
而胡惟庸作为名义上的主考官,他不仅得审核,还得签字画押呢。
没他签字,这事儿就办不下去。
胡惟庸自然没想着捣乱,虽然他早准备好了考题,可他那份题可不是为了童生试准备的。
若是用到童生试上,那就有点太不当人了。
毕竟,这就好比把高考题当中最难的一部分,全放到小学考试当中一样,那会让无数家庭跳脚骂娘的。
那就已经不是得罪士子或者沾染些怨气的事儿了,那叫捣乱了。
所以,等到几位副考官拟好试题送到胡惟庸面前,客气的请他点评的时候,他例行公事一般的看了起来。
嗯,经义题、公文、写诗,都是最传统的考试题。
这种考题,并不讲究什么推陈出新,反倒是只求一个稳妥。
其实别看后世人都在骂科举考试何等的黑暗何等的枯燥,可实际上,在整个封建时代,已经没有比科举更好的上升渠道了。
胡惟庸看着手里的考题就明白,经义题,考的是士子对于书本的了解,同时也是考察学生的核心思想以及思维能力。
这里面其实并不是说你把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了,或者说,将文言文翻译出来,那种是教书先生的考核内容。
到了科举的门槛,考核的更多的还是能力、心性、思维这些。
而公文写作就不用说了,哪怕后世国考的时候,仍旧有申论这一门呢。
只不过大明时期的公文写作,那是有着严格行文格式及遣词造句要求的。
这同样也是对能力的考核,毕竟一旦殿试通过成为进士的话,那可就一夜之间完成了身份转换,得成为一名官员了。
大明可没有什么官员培训之类的玩意儿,所以,科举就是要逼着这些人还没考上之前先把这些东西给自己学好。
学不好?
学不好那就别来!
所以,看着眼前的试卷,结合记忆当中历次科考的考题,算得上是四平八稳。
对于胡惟庸来说,这基本就对了。
但是,还有点不够。
虽然这些题有了点大明中后期八股那味道了,可难度还是太低了点。
这不行!
虽然胡惟庸版的完整试题,只有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可如今童生试的时候,也得让一众士子们提前尝尝味道,感受一下强度不是。
不给他们来点新鲜的,还以为老子上辈子高考苦读的日子白过了呢。
想到这,胡惟庸放下手中的试卷开口道。
“此题四平八稳无甚过错,各位都是老成持重之辈,胡某并无其他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