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初唐小闲人 > 第65章 上交曲辕犁

第65章 上交曲辕犁(1 / 2)

书名:初唐小闲人 作者:子率以正 字数:3574

六架犁同时开工的速度超乎众人的想象,不到半个时辰眼前就已经翻出来好几亩土地。
村子里的壮劳力们体验过曲辕犁的手感之后,推举出六个人掌着犁。
剩下的汉子则是扛着锄头走到土地的另一头开垦起来。
村子里一百多个壮劳力同时挖地的场面很壮观,虽然比大牲口慢了不少,但能挖起来的效率也丝毫不低。
最主要的是众人对脚下的土地有着无与伦比的热情,干起活来也是热火朝天。
李让给老人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便打算去帮忙。
这个时节,能出一份力就是一份力,不会有人嫌少,也不会有人嫌多。
只是还不等他开口,二叔公便说道:“二娃子,你弄出来这犁,怕是得上交官府。”
“啥?”
李让一愣,有些懵逼的看向二叔公。
老爷子忧心忡忡道:“这犁是个好宝贝,翻这么深的地,粮食最少得增产一成了,但宝贝太好,咱太平村可能守不住,老头子想着不如交给官府,也能惠及百姓。但这东西毕竟是恁弄出来的,还是得恁来拿主意。”
闻言,李让怔怔站在原地,眼神忽然古怪起来。
曲辕犁是好东西吗?
绝对是!
甚至可以说曲辕犁放在这个时代,能产生的价值远超想象。
别的不说,光是能做到深耕深种这一点,大唐的粮食增产一到两成绝对不成问题,引来别人的觊觎也很正常。
他也想过将曲辕犁上交的事情,但这事儿他没打算告诉任何人,因为他不想太平村暴露太多人的视线里。
他只想闷声发大财。
还有就是,怎么上交曲辕犁也是有讲究的,上交,交给谁,走什么渠道,走什么渠道能获得什么样的回报,这些事情都需要李让去深思。
毕竟李让现在不是孤家寡人,他身后还有穷困的太平村民,能争取一点权益是一点。
不过老爷子能看透这一点,却是李让怎么都没想到的。
这是一个讲究法不传六耳,道不轻传,甚至师傅教徒弟都得留一手的时代。
像曲辕犁这样的好东西,不管哪个村子得到了,恐怕都得当成宝贝藏起来,等闲不给外人看一眼。
老爷子想的却是这个东西能够惠及百姓,虽然老人家的出发点是不想村子惹祸上身,但不得不说,就老爷子这个格局,已经能够吊打朝堂上一大批官员了。
注意到李让的神色变化,老人家还以为是李让不乐意,不由得微微皱眉。
“这宝贝是你弄出来的,你不想交出去也是人之常情,但往后用的时候就得收着点了,不然让外人看了去,怕是会给咱村里招来祸端。”
李让忽然哑然失笑道:“二叔公说得哪里话,孙儿既然弄出来这样的宝贝,初衷就是为了大家每年能多收点粮食,大唐每年能少饿死几个人,孙儿只是在想怎么把这个宝贝上交才能更快的普及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并非不愿意。”
听完李让的解释,老爷子微微皱起的眉头舒展开来。
“恁是个灵醒的娃子,老头子只是提醒一下,既然恁现在有主意了,那就照着恁的打算去做就行。”
李让微微颔首,应道:“二叔公放心,孙儿肯定不会让咱村子受到什么伤害。”
“好,好,老头子相信你。”
二叔公止不住的点头,心中对于这个娃子越发满意。
李让点点头,面露沉思之色。
既然二叔公提到了这一茬,那他就不得不加快进程了。
不然今日之事要是被大嘴巴的乡亲们传出去,只怕很快就会有人找上门来。
官面上的人他不怕,真正让他忧心的是大唐那些躲在暗处操控着天下的“世家门阀”
这曲辕犁要是落到那些门阀手里,那推行天下可就真的成了一句空口白话。
沉思片刻,他心里有了主意。
“二叔公,孙儿去趟县衙,这地里孙儿帮不上什么忙,还得麻烦诸位叔伯多辛苦一些。”
“无妨,二娃子尽管去,有老头子盯着他们,晾他们也不敢躲懒。”
二叔公说着,颇有威仪的挺了挺胸膛,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年人该有的精神。
李让应了一声,转身便朝着村子里走去。
去县衙,还是骑马比较快。
骊县,因骊山而得名,又称昭应,会昌,新丰,北宋时期因濒临渭水,地处潼关之南改名临潼,一直延续到李让来的那个时代。
自太平村至县城不过二十里距离,快马只需只需半个时辰。
李让打马进了城,顺着记忆中的线路走到县衙门口,彬彬有礼的朝站在县衙门口的衙役道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
两个衙役看李让的眼神都有些诧异,李让的大名如今在整个京畿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一见李让这么年轻,二人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才多大的年纪,官职品级就比他们县太爷都高了,要是再过些年那还得了?
两人不敢怠慢,急忙跑进后堂去叫刚刚从别的村子回来的县太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