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 第七十五章 舆论哗然

第七十五章 舆论哗然(1 / 2)

书名: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作者:流水的思绪 字数:2399

杨俨接到绵衣卫的密报,知道独孤氏等等诸多世家的举族搬迁,心中略感唏嘘。
同为大隋子民,何至于此?但朕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朕力所能及,唯有尽己之能,造福苍生!
思及此,杨俨心中重新燃起斗志。
他定要带领大隋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杨俨洞察时代潮流,认为要培养国家栋梁,就必须改革教育。
于是他下旨,在长安成立了大隋首个科学院和农学院。
科学院的课程设置以逻辑推理、实证科学为核心,开设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
农学院则聚焦农业技术的教育与研究,设有农艺、水利、造林等专业。
两院共设二十四学部,招收贤才隐士,不分出身。
这日清晨,杨俨来到太极殿召开朝议,正式宣布了这一决定。
群臣们先是一片哗然,随即静默下来,都在沉思这个制度的意义。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站出来说道:“陛下英明神武,此举确实前所未有。通过教育改革,深挖人才资源,对国家富强大有裨益。臣等拜领圣旨!”
其他老臣如独裴寂、苏威等也纷纷表示拥护。
杨俨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说话,忽听得一阵骚动,只见几位顽固保守的世族大臣气冲冲地站了出来。
为首的是一位老者,他神色不满地抗议道:“陛下此举颠覆礼法,简直乱了大隋的人伦秩序!学校岂能招收贱民杂流?让他们与王公贵胄的子弟同席讲学,岂不是荼毒清流,使鱼龙混杂?!”
其他几位世族大臣如长孙晟、元文都、等也都跟着附和称是。
杨俨不怒反笑,温声说道:“学问无贵贱,人伦亦需与时俱进。大隋江山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用人唯才,才能铸就伟业。你们且看着吧,这新教育必将助我大隋国力日隆!”
众臣见杨俨信心满满,也不再反对,只是心中还存疑虑。
科学院、农学院开办的消息从大兴城向着全国范围内传播,掀起了轰动的波澜。
各地百姓议论纷纷,世家子弟也热烈讨论这个视为荒唐的举措。
“皇上说要招收贤才,不分出身,真是前所未闻!”寒门子弟李双双拳紧握,激动万分。
“是啊,我们平民子弟也有了翻身的机会,这简直是天大的喜讯!”旁边一个农家少年也连声附和。
“皇上此举,确有创世之功啊!”李双神情热切。
世家子弟中的改革派也议论不已道:“皇上能这样顺应时代洪流,确是英明!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改变旧有的陈规定制!”
“正是!这种门第观念是障碍进步的绊脚石,我等必须与时俱进!”
然而,也有许多顽固守旧的世家子弟表示强烈不满:
“皇上竟敢打破百年来的传统,将王公贵胄与杂流平民同等看待,简直荒唐!”
“对,这会颠覆等级秩序,社稷基业从何立起?!”
“皇上居然为了显示仁义,做出如此倒行逆施之举,真是可怜!”
杨俨在朝堂得知各方反应,心中暗暗称快。
他知道,任何改革都将遭遇阻力,自己只需坚定信念,继续推进便是。
杨俨内心不禁涌起一丝感慨,他对单雄信感叹地说道:“看到这等景象,真是朕多年来的心愿达成啊!”
“全仗陛下英明,明察秋毫,用人唯才,国家前途无量!”单雄信恭敬地回应。
学院选址在京城西北一处环境清幽的宫殿遗址,杨俨看中这里远离喧嚣,十分适合学子静心求学。
杨俨亲临工地视察施工状况,对工匠李通说明要求道:“这里须整修宫殿,改为讲堂和学生宿舍。东侧空地要盖几座实验楼,结构要考虑通风和采光。”
“微臣明白,一定做好施工!”李通恭敬领命。
杨俨满意地点头,又交代道:“你可速去请教几位天文学家和医家,他们日后要在院内教书,需考虑设备布置。”
“遵旨!”李通快步离开传令。
杨俨独自缓步院中,仿佛已看到学子们来来往往的景象。
他不禁感慨道:“能亲手兴学,启迪民智,真乃莫大荣幸,朕这一生可无憾了!”
同时,农学院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杨俨来到东郊选址,对承建的工匠吴建说明道:“这里空旷适宜建牧圈、田地,南侧可以设置水利灌溉工程,以供学生实习。”
吴建忙应道:“陛下英远创见,学院必将办成模范!”
杨俨笑着摆手道:“朕要的不在规模,而在培养实用人才上下功夫。务必聘请几位农事专家来院内传道。”
“微臣明白,一定精心办好!”
杨俨心中默默期许,农学院必将培养出许多造福农业的人才,使我大隋国富民强。
两院的建设消息传开后,引起轰动。
许多寒门子弟跃跃欲试,就连顽固保守的世家也有人改变心意。
“皇上开科学院,我们也可以去学习了!”穿粗布少年李双双手紧握,激动不已。
他的朋友也连声附和道:“是啊,过去只有权贵才读书识字,现在我们也有机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