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回到宋朝当暴君 > 第410章 大宋朝的教育体制(第三更)

第410章 大宋朝的教育体制(第三更)(1 / 2)

书名:回到宋朝当暴君 作者:画凌烟 字数:2102

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赵宁就醒了。
王怀吉给他安排了简单的早膳,今日有早朝。
听政完后,赵官家回了文德殿。
赵鼎从西北回来了,宰执皆在文德殿内。
赵鼎汇报了与西夏人谈判的全过程。
对于这个进度,赵宁还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朝中还有人建议提出让西夏人赔战马的要求。
那基本上是在添乱,第六次宋夏之战结束后的谈判,是宋夏双方一次空前默契的停战,而不是大宋一方碾压式的胜利。
所以并不是什么要求西夏人都会答应的。
而现在对于赵宁来说,最重要的依然是时间,交钞早日在西北边境推行,西北的财政压力就早日得到舒缓。
“恩荫改制如何了?”
赵鼎说道:“回禀陛下,恩荫改制的策论,从直接恩荫官位,改成可以推荐女子入东京大学读书,若是在卒业考试中合格者,可推荐地方为官,此为政事堂多方商议结论。”
赵宁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好办法。
说到底,恩荫制的本质是为了拉拢权贵阶层,稳固权力架构。
它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它的弊端却更大。
如果一刀切的将恩荫制直接废掉,而没有新的“权限”给到他们,必然会引起极其广泛的剧烈反弹。
如果是可以引荐到东京大学读书,这事就好办了不少。
因为按照东京大学的制度,任何一个学生卒业的时候都要参与考试,不合格者是不能卒业的,连续三次不合格,就要被强令退学。
只要这一关把控得好,就能过滤掉那些不学无术的。
赵宁说道:“若是如此,倒也可行,不过东京大学要扩招,要把控好农家子弟和官宦子弟的数额,官宦恩荫只能占一小部分。”
而且只能是权宜之计,是废除恩荫制的过度手段,肯定不能形成新学里的特权阶层。
许翰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可以在四京分别开设大学了,现在大学的教材也逐渐完善,从去年各地政绩汇报来看,监镇官在地方上起到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康王在京东路推行的新农田管理,也立竿见影,这些都离不开监镇官。”
“大宋需要新的人才。”
蔡懋说道:“陛下,我大宋地方本身就有官学,何不直接将新学教程编入地方官学中,如此也可尽快扩增人才。”
大宋朝的教学体制,可能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最完善的了。
大宋地方官学是从仁宗庆历四年开始设立的。
诸州府军监设立官学,学生如果在200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
宋徽宗崇宁元年撤销限制,所有州县一律置学。
学生名额没有详细规定,只在崇宁三年明确:增县学子弟员,大县50人、中县40人、小县30人。
每州县教学人员称之为教授。
而且地方上还有专门主管教育的行政衙门,提举学事司。
提举学事每年前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甚至在王安石变法中,还推行了“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便是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在一定年制及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
内舍生得升入上舍。
最后经过考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
哲宗元符二年通令诸州行“三舍法”,考选、升补,悉如太学。
崇宁元年规定由县学生选考升入州学,由州学生可贡入太学,每年许上舍1人,内舍2人。
最后,还划拨学田,保障经费。
宋朝四大书院,都是地方学校。
蔡懋继续说道:“目前东京大学与地方官员不同之处在于教程,若是直接加入教程,可事半功倍。”
许翰则反对道:“不可,目前地方官学教授大多只读儒家经典,他们如何授业农学、工学?”
蔡懋说道:“可以再从各地聘请相关人员,东京大学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编入地方教学。”
赵鼎说道:“忽然整改地方官学,恐有不妥,不如新在四京设置大学,此后逐步完善。”
赵宁点了点头,这件事可不是建立学校这么简单。
这件事其实是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角逐。
蔡懋这货明显带着私心,若是按照他的办法来,必然在各地引起儒生强烈对抗,导致新学受阻,甚至引发双方尖锐矛盾。
现在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允许传统儒学存在,另外设置新学。
对付儒生,也不能只是提着刀子杀。
宋代的许多儒生都还是很不错的,积极进取,有气节有担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