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回到宋朝当暴君 > 第1520章 理学之论(第二更)

第1520章 理学之论(第二更)(1 / 2)

书名:回到宋朝当暴君 作者:画凌烟 字数:2020

仁和礼的概念,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为什么要仁?
也许在很久很久之前,某一位学者发现大家都在打仗,搞得所有人都种不了地,没粮食吃,饿死了很多人。
于是这个学者就提出来一个概念:别打了,相互友善,一起种地,大家都有饭吃,君王就可以垂拱而治了,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仁的出现的前提是相互打仗,相互厮杀。
而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对待别人仁爱,可以收获别人的友善,这依然是个人的一种自保行为。
可是是不是我很仁爱,对方就一定友善呢?
显然不是。
既然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谈什么普遍性呢?
普遍性是什么?
人是自利的,人是怕死的,这是所有生物都具备的,这是生物在地球上长期生存,为了活下来而进化出来的。
言简意赅:基因就是自利的。
如果基因不具备自利性,早就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了。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要靠后天培养、教育。
话说回来了,朱熹干了什么,为什么被后世许多人骂?
他说:行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通俗来讲就是仁是先天道德,是出生就有的,且在人们心中永远不变的。
就跟老子说,道是原本就存在的,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样。
朱熹将儒家的学说,以道家的形势解释了出来。
道家本身是在说天地之间有客观规律。
这玩意儿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一般人去读道家,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门故作高深的玄学。
于是,朱熹也把从实践中得来的淳朴儒学,搞成了玄学。
不是客观规律,你非要说客观规律,这不就是极端唯心了么?
以至于明代的士大夫普通认为,仁德是先天性的,是与生俱来的,是客观规律,是不变的。
如果有人不仁,那就不配为人了。
礼、义、智、信也是如此。
可现实情况就是,不仁不义不讲礼不明智,且无信之人,不但没有变成猪狗,反而会相比其他人能轻松获得更多资源。
理学信念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儒生们又都是杠精脑袋,非要认为不仁不义就不是人。
于是最后,儒生们只能不断打嘴炮,变成了虚空打靶,越来越脱实向虚。
但儒生们有一部分人,又是机会主义者,高举理学大旗的同时,快速按照人的本性来谋取私利。
搞出了一大堆的伪君子。
所以才说朱熹的学说被发扬之后,儒学就成了教条,强行扭曲了人格。
而赵宁所说的道,核心只有一条: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如果将这个理念,都注入到大宋子民的内心深处,就算朱熹天天拿着传单满街去发,有用么?
既然赵官家对朱熹没兴趣,高俅也觉得索然无味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朱熹在汴京城可谓是搅动风云。
一时间儒生们狂欢。
到了七月,朱熹提出了一个原本就在争议关口的理念:朝廷当以先贤圣哲之学而治天下,存天理而灭人欲。
随后,朱熹在汴河之畔的汴京园林讲学,阐述了他对圣学的理解。
据说讲完之后,全场欢呼,甚至有人热泪盈眶。
他们认为如果当今官家采用朱熹之言论,天下必能长治久安。
又是一个傍晚,赵宁带着赵瑾、赵瑜、赵淳,在打马球。
等中途歇息的时候,赵瑾突然问道:“爹爹,孩儿有一事不解。”
赵宁脱下外衫,用水洗了一把脸,问道:“何事?”
“孩儿听闻最近汴京来了个朱熹,许多人都在称赞他,还有人说朝廷若是采用他的学说治国,可天下永久太平,爹爹为何不派人去找他呢?”
“你认为他的学说如何?”
“乍一听,有些道理。”
赵宁笑了,说道:“这个乍一听,用得好。”
所有的歪理邪说,能蛊惑人心,都存在着乍一听的感觉。
“爹爹既然不认同他的说法,为何不派人把他抓起来,还让他在民间到处乱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