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 第六十一章 秦枫!你吹牛逼别带上咱!

第六十一章 秦枫!你吹牛逼别带上咱!(1 / 2)

书名: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作者:剑西来 字数:2964

紧接着,秦枫当着淳化县无数父老的面,公布了县学的入学规则。
规则很简单,只有两条。
第一条:年龄六岁以上,同等条件下,优先年龄小的。
第二条:凡是入选县学者,每人每月,发放廪米八斗,取的是“才高八斗”的好口彩。
这条件一出,人群直接就沸腾起来!
八斗?!
本来或许淳化县的老百姓对于这个县学的建立,只是好奇,并没有太多人动心。
原因很简单——能吃饱饭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家里什么条件啊,还真敢奢望能供出一个读书人?
去年的丰收,加上秦大人的恩赐,的确是让一些人家萌生了前所未有的念头,但最多就是一点点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
祖祖辈辈都在土里刨食的农民,压根就不能想象,自己家里也能走出个秀才,那不是八辈祖坟都冒青烟了吗!
可是现在,一听到“八斗”这样的数字,无数人眼睛都红了。
没听错吧?!
秦大人说的是,只要入了这个县学,每人每月,能拿到八斗的廪米??
而且秦大人还格外解释说,廪米不是稻谷,是已经脱壳之后的精米!
天呐!
现场瞬间就响起了无数控制不住的吞口水的声音。
这、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在淳化县,哪怕是灌溉新法推行之后的去年,一户拥有二十亩水田的人家,在田地里忙碌一年的时间,汗水摔成八瓣,累到腰都直不起来,最后收成也不过就是一百石,这是按照最高标准计算的,没谁家的产量能够超过每亩五石。
这一百石稻谷,先要交税三十石,这可是秦大人体恤百姓,给定了这样的标准,老百姓手里留下的粮食多了起来,就连最差的人家,过年也包了顿素馅饺子。
日子有盼头了哇!
剩下七十石的稻谷,经过各种加工,变成糙米,也就剩下了差不多四五十石,最多。
至于精米……连三十石都不可能有!
可是现在秦大人站在这个新落成的县学前边,一开口,就承诺了每个县学的学生,每个月能领到八斗的廪米,也就是一年下来能领足足十石最好的粮食啊!
这……
大家不禁联想到秦大人首创的那个“光荣粮”。
光荣粮是每户二十石,一次性发放。
但是!
大家都知道,被朝廷征召,上阵打仗,那可不但是卖力气,很多时候是要用命去拼的!
即便如此,秦大人的光荣粮一出,淳化县上下,不知多少人捶胸顿足,哀叹为什么这次没选到自己,甚至琢磨着若是下次朝廷再征兵,说什么也要跑快点,到秦大人那里先登个记。
不是为了钱哈!不是为了钱……主要是保国安民,咱淳化百姓也自当有一份责任嘛。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现在是洪武三年,也就是说这些淳化县的老百姓,刚刚经历了那个最黑暗的乱世,人命贱如草的思想,并不会因为大明朝建立而立刻转变。
一条人命,若是能换来二十石米,竟然……被很多人家认为,这是很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
现在不需要送命了!
只要你老老实实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好生念书,一年下来竟然也有十石米拿回家?
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好事儿?!
“秦大人!”人群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有人鼓起勇气,大声问道:“您的意思是说,只要入了县学,每年能拿回家十石粮食?”
“不是十石。”秦枫笑着纠正道:“每月八斗,十二个月,一共是九石六斗。”
咳!
人群顿时松了口气,暗想秦大人真会开玩笑,这跟十石有什么区别。
“我报名!!”有嘴快的,满脸涨红两眼放光,兴奋得双拳都攥紧了。
秦大人,真是活菩萨转世啊!
别的县太爷,变着法的跟老百姓要钱,咱的县太爷,变着法的给老百姓发钱!
唉!最好秦大人永远不走,永远做咱们淳化县的父母官!
“齐老七,你疯了?”有人瞥了一眼,立刻叫道:“你家老大刚刚从北伐军回来,已经拿了二十石的光荣粮,还不知足?还要争这廪米的名额?要脸吗?”
“那怎么了?”报名那人一脸不屑,反唇相讥道:“我家二小子刚刚八岁,正好入学,我早就想给孩子念书了,可不是为了秦大人发的米。”
放屁!
人群一片哄闹,这个齐老七,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箩筐,平常一开口就是“念书有屁用”,现在又这副嘴脸?
要真让他家拿了光荣粮再拿廪米,那真是老天爷不开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