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 第八十八章 淳化模式,声名远播

第八十八章 淳化模式,声名远播(1 / 2)

书名: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作者:剑西来 字数:2457

到底怎么做到的?
要知道,现在死死盯着淳化县的,可不只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冲着秦枫来的,但其他人虽然听不到秦枫的心声,至少能看到那一块块水田里金灿灿的稻谷,能看到那满圈的肥猪,能看到天天长大的鸡雏,能看到家家户户用一根奇怪的管子就能点火做饭的神迹。
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上元县来了、江宁县来了、句容县来了、溧阳县来了、溧水县来了、江浦县来了、六合县来了……
他们当中,有的是闻名而至的农人,想要学习淳化模式,在自己家也搞一点动静出来。
有的甚至是当地的县令派人前来,学习考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先进的经验在自己的地界上也能铺开,往大了说改善老百姓生活,往小了说也是自己未来升迁的政治资本。
这其中有消息灵通的,甚至已经辗转打听到,其实淳化县县令秦枫,凭借这些不可思议的政绩,早就够得上提拔重用了,但因为他自作主张,扣下税粮私自使用,这才让上官不喜,最后闹了个无功无过。
可是,秦枫会犯错,他们不会啊!
只要去芜存菁,做出成绩但又不得罪上官,铺在面前的,岂不就是通天的青云之路?
别说派人来学习了,有好几个毗邻县的县令本人,都不止一次拨冗前来,想要学一手本事。
渐渐地,秦枫和秦枫所掌管的这一方淳化县的土地,名声不胫而走,很快就已经不限于应天府之地。
只不过在那个年代,交通极为不便,路途遥远的外乡人,纵然听到淳化县的种种神奇,一方面不敢置信,另一方面也很难千里迢迢过来,只为了实地考察一番。
难,是客观的。
但不代表所有人都会被困难挡住。
尤其在前途渺茫,甚至性命攸关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铤而走险,更何况只是远赴千里来学习一些足以逆转形势的新技术,新方法。
这一日,恰逢大丰收,淳化县却迎来了数位不速之客。
这些人都是男性,身材矮小,却目光精悍,常透着一种警惕的光芒,似乎对身边的一切都绝不信任,甚至包括自己的同伴。
为首的一位,名叫堀部弥兵卫,自幼习武,身手不凡,此番远渡重洋来到大明的国土,听说了淳化奇迹,再三思忖之后,还是决定亲自来看一看,或许这里就隐藏着他苦苦寻觅的破局之法。
破局,自然不是指大明的时局。
堀部弥兵卫来自日本,隶属于醍醐天皇麾下,对醍醐天皇誓死效忠。
这时候是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
与大明一海之隔的日本,正处在“南北朝时代”,国内为了政权更迭,形势越发激烈,双方剑拔弩张。
从1336年开始,醍醐天皇便逃离京都,在奈良北部的吉野一带重新建立政权,号召各武士集团为自己所用,以便重新一统天下。
而另一边,足利幕府也在京都重新拥立“光明天皇”,否认后醍醐天皇的合法性,并要求民众彻底效忠。
由于两个天皇背后都有政治势力支持,所以后醍醐天皇与光明天皇的两党相争,迟迟分不出胜负。
久而久之,日本便形成了“一天两帝南北京”的混乱局面,上至皇族、贵族,下至武士,都在为不同的天皇效忠卖命,分化出吉野、京都这两个政治中心。
到1363年的时候,也就是朱元璋正在进行统一天下最重要一战“鄱阳湖之战”的同时期,日本两个颇具势力的武士集团———大内家族和山名家族宣布效忠幕府,这就导致光明天皇逐渐占据上风,凭借背后的足利幕府力压后醍醐天皇。
之后,虽然醍醐天皇也全力抵抗,但武士集团的高调效忠,还是让醍醐天皇方面元气大伤,渐渐失去了跟足利幕府抗衡的资本。
至现在的1370年,光明天皇已经逐步掌控日本大部分的地区,所谓南朝的势力,日渐衰微。
但是即便如此,依然有誓死效忠醍醐天皇的武士集团。
现在已经接近淳化县地界的堀部弥兵卫,就是出自这个武士集团,身边随行的也都是随时愿意为醍醐天皇赴死的日本武士,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给予光明天皇致命的打击!
两大天皇的斗争,早已严重失衡。
若要破局,须得借助外力。
因此堀部弥兵卫来到大明,希望能找到力挽狂澜的办法。
可是大明天下初定,正在休养生息,哪有空理会海外的一个弹丸之地,也根本不会有人想到,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国家,未来会给华夏造成那样深重的苦难。
堀部弥兵卫四处碰壁,直到听说了淳化奇迹的一系列消息。
一开始,堀部弥兵卫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多半是好大喜功的大明官员,吹嘘出来的东西。
一亩田,亩产五石稻谷?
用人畜的便溺,经过处理,就能点火做饭?
虽然大明的确是天朝上国,但这些宛如神话一样的描述,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传得多了,再加上堀部弥兵卫实在没法拉到有力的臂助,横竖也是闲着,便索性远赴千里,到这淳化县来看个究竟。
万一是真的呢!
倘若我效忠的醍醐天皇,能够给民众带来这么多现实的利益,未必不能反戈一击,将局势重新拉回平衡。
现在,堀部弥兵卫率领手下的七个精锐武士,终于不辞辛苦,来到淳化县。
“诸位,这里就是大明淳化县了。”堀部弥兵卫神色凝重,用本国语言提醒道:“你们的汉话不好,进入淳化县之后,跟在我身边,按计划扮作是邻县的农人,要来学习经验的。”
“是!”众日本武士齐声答应,神色都有些兴奋。
因为远远地,只是瞥一眼那沉甸甸的稻穗,就觉得跟日本国内那些低矮干瘪的品种截然不同。
至少,不全是谣言,这个淳化县,还真有点门道!
若是真能学到一点不凡的东西,回到日本国内,就能拉动更多的民众支持醍醐天皇,甚至那些已经倒向足利幕府的武士集团,也未必不能因此而回心转意,重新争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