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韩四当官 > 第六百二十章 潮运同

第六百二十章 潮运同(1 / 2)

书名:韩四当官 作者:卓牧闲 字数:4844

火树银花不夜天,又是一个除夕夜。
听着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头一次孤身在京过年的张之洞,真正感受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儿。想到远在贵州的父母、兄弟和妻子,心里别提有多难受。
张喜知道他想家了,一边收拾书桌,一边故意找话说:“少爷,您记不记得我们刚来京城时,在重庆会馆见过的黄钟音黄老爷?”
“记得,韩老爷还托我给他捎过书信,黄老爷怎么了?”张之洞下意识问。
“下午听老余头说我才晓得的,原来我们从重庆会馆刚搬这儿来没两天黄老爷就高升了,原本是外放广东雷琼道,结果没一个月,黄老爷估计还在去广东赴任的路上,皇上又下旨命黄老爷去广西,命黄老爷署理广西按察使!”
张之洞只是有些意外,并不觉得有多奇怪,毕竟黄钟音本就是翰林官出身,并且做过那么多年监察御史,不无羡慕地说:“那就不能再称呼黄老爷了,得尊称黄大人或黄臬台。”
“少爷说得是,小的不懂规矩,以后再提起黄老爷是得改口了。”
要是在贵州,谁署理或实授按察使真是一件大事。
但在京城,按察使真算不上多大官。
张之洞跟着张喜来到花厅,看着满桌子酒菜问:“张喜,王先生和袁侍卫呢?”
“王先生下午还在的,袁老爷……袁老爷刚刚才在院子里放过炮,要不我进去喊一声。”
下午刚换上新衣裳的余有福,洗干净手走进来晓得:“张喜兄弟,不用去叫了,大头有点事,来不了。王先生也在忙,王先生交代过,让我俩先陪张少爷吃年夜饭。”
王乃增没有家眷,同样孤身在京城,张之洞觉得先吃不好,下意识问:“老余,王先生有没有说什么时候能忙完,要不等他忙完我们再开席?”
“是啊,今天是除夕,怎能不等王先生。”
“王先生忙起来谁也不晓得要忙到啥时候,真不用等。张少爷,请上座,小的给您斟酒。”
“不行不行,还是等会儿吧。”
他们主仆执意要等,余有福实在没办法,只能借口去看看内宅的酒席办得咋样,摸黑来到后花园通往书肆后院儿的小门前,轻轻敲了三下门,等里头的人打开门,这才低声问:“大头,王先生啥时候能忙完,张少爷正等着你和王先生过去开席呢!”
别的侍卫全回家过年了,今儿晚上大头当值。
大头可不敢擅离职守,探头看了一眼灯火通明的展厅,凑余有福耳边道:“刚来了一位贵客,不但王先生走不开,连文老爷都火急火燎赶回来作陪。正在谈正事呢,不晓得要谈到啥时候!”
“贵客,那要不要赶紧去张罗一桌酒席?”
“不用,那位贵客是带着酒菜来的,说是专程来犒赏的。”大头转身看了一眼,又低声道:“曹大人和崇实、崇厚也来了,全在里头说话呢,我和王先生实在走不开,你让张少爷先吃,让他别再等了。”
“好吧,那我先回去。”
……
除夕之夜,送酒席来的不只是一位贵客,而是说出去别人都不敢相信的领班军机大臣文庆文中堂!
至于詹事府左赞善崇实和在户部学习行走的崇厚兄弟,一个是文庆半年前派来“学习行走”的,一个是文祥后来交的朋友。而曹毓英本就是“厚谊堂”的汉大掌柜,中堂大人除夕之夜微服前来犒赏,他这个汉大掌柜自然不能不到。
只不过虽正值除夕,众人面前虽摆满了山珍海味,展厅里却没半点过年应有的喜庆气氛。
文祥忧心忡忡地说:“从香港、澳门和上海等租界的西夷邸报上看,自去年春天巴麦尊出任英吉利丞相以来,在我大清的英吉利公使、领事、传教士和商人越来越不安分。虽然他们一致认为就算长毛打赢了,他们也从中捞不着什么油水,甚至已决定中立和不干涉。但因为修约之事被驳回心存不满。”
文庆今晚过来就是想听真话的,低声问:“怎么个不满?”
“禀中堂大人,上海分号侦知巴夏礼上个月初八刚从英吉利本土回到香港,声称英吉利丞相巴麦尊已经同意其必须对我大清‘提高嗓门’的提议。不止一次在香港当众叫嚣,要求我大清‘对即使是最小的侮辱也要立即赔礼道歉’。
甚至带回一份巴麦尊的照会,新安和南海分号已查明英吉利派驻在我香港的总督、特命全权公使包令已于上个月十六差人呈递给了叶大人,称‘两国间将来无论发生任何对中国不利的事件,其过失都将落在中国政府方面’。”
想到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正在忙着平乱,就算有西夷的消息,也大多是抄西夷邸报上的一些英吉利本土和殖民地哪儿死了多少人,哪个洋商的船又遇暴风沉没了,只晓得报捷,只晓得报喜不报忧,文庆意识到军机处十有八九是见不着那份照会的。
在座的人中前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次子,正在户部学习行走的道光二十九年举人崇厚,年纪最小,也最敢说,忍不住抬头道:“中堂大人,据下官所知最初时上海、宁波和厦门等地官员均未拒绝英夷入城。可那些西夷进入上海、宁波等城之后,发现城内太脏太乱,又相继撤了出去,在城外另寻居住之场所。”
他的言外之意再清楚不过,那就是奏请皇上命叶名琛别再跟洋人耍小聪明,干脆大大方方地让洋人进城,说不准洋人发现广州城一样脏一样乱,也跟上海的那些洋人一样不愿意在城里呆,会主动退出城外。
文庆紧盯着他看了一会儿,回头问:“崇实,你怎么看?”
崇实愣了愣,急忙拱手道:“禀中堂大人,此事万万不可!”
“为何不可?”
“上海只是松江府辖下的县城,而广州不但是广东省城,也是两广总督治所所在。两广总督又兼五口通商大臣,要是任由洋人进城,那洋人岂不是随时可去总督衙门求见叶大人?”
崇实想了想,接着道:“以洋人的秉性,叶大人要是不见,他们定会堵住衙署,让叶大人哪儿也去不了,什么公务也都办不成,到时候朝廷的威仪何在?两广本就不太平,广州城甚至被天地会乱党围攻过,真要是走得那一步,叶大人又何以服众?又何以督饬军民剿贼平乱?”
崇厚又忍不住道:“接着跟洋人耍滑头,总是避而不见,那还要他这个五口通商大臣做什么?何况长此以往,只会让洋人忍无可忍,到时候真要是起了战事,他叶名琛连天地会乱党都剿不过来,难不成还能打赢洋人?”
“可要是让洋人进了城,洋人再跟前年来天津时那般提出修约,叶大人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子瑜,你有何高见?”文庆又问道。
曹毓英叫苦不迭,心想不许西夷进城是先帝和皇上授意的,并且真要是让西夷进了广州城,定会发生崇实所说的那些事,只能支支吾吾地说:“中堂大人,下官以为两广战事正紧,叶大人还是应以剿贼平乱为重。”
“曹大人,那洋人怎么办?”崇厚忍不住问。
“至于洋人起衅,下官以为现在还是应该隐忍,待叶大人肃清两广的乱党,到时候便可一心一意与洋人周旋。”
见老中堂并没有生气,崇厚胆子更大了,又追问道:“那曹大人以为两广的天地会乱党,叶大人能在一两年内剿灭吗?”
曹毓英心想你一个嘴上无毛的纨绔子弟晓得什么,不卑不亢地说:“地山老弟,英佛两夷正在跟俄夷打仗,这仗同样不知道要打到猴年马月。”
“曹大人,您这是赌英佛二夷不敢同时打两场仗,可我大清又何尝敢在剿贼平乱的同时跟西夷开打?新安和南海分号发回的急报,您不是没看过,应该晓得英夷正箭在弦上!要是再不拿出个方略,后果不堪设想!”崇厚一连深吸了几口气,又咬牙切齿地说:“曹大人,您这是在赌我大清的国运!”
崇实见曹毓英脸色变了,急忙道:“地山,哪有你这么跟曹大人说话的,一点规矩都不懂,给我出去!”
“哥,我……”
“好啦好啦,大过年的,吵什么吵?”文庆回头看了他们兄弟一眼,又转身道:“博川,你也说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